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六百章 不破不立(2 / 2)


文官中有人低声道:“宋大人是想要进内阁么?多管闲事之极。”

“他要进内阁也不是不可以,只是须得先科举高中才成啊。”

官员中传来一片窃笑之声,无论宋楠如今的地位如何重要,文官们对他考不中科举之事总是当做笑话来听,聚会之时,这也是关于宋楠的一个最经典的段子。

宋楠听在耳中,脸上却起了笑意:“费大学士,如你愿意听,我倒也不在乎提出我的想法;身为大明朝的臣子,每个人其实都有提出为国分忧之策的权利,可不仅是外廷才有。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没准我们这些外行人也能有好主意呢。”

费宏呵呵一笑道:“倒要请宋大人赐予妙计。”

宋楠拱手向正德施礼道:“皇上,臣确实有些想法,或许能对朝廷财税增加有所裨益,臣可否畅所欲言?”

正德也来了兴趣,托着腮道:“准。”

宋楠谢恩,转向众臣道:“诸位大人,谁能告诉我,我大明朝财税取自何处?”

户部尚书何鉴沉声道:“宋大人,这还用问么?税收取自民间,田亩之税,丁户之税,市贸之税等等,宋大人若是有兴趣,可抽空来我户部,本官可命人专门给宋大人讲个三天三夜。”

官员们发出哄笑之声,宋楠不以为意,正色道:“何大人如数家珍,恐怕确实需要说个三天三夜,但在我看来,朝廷主要税收无非是三种途径,一为农,二为工,三为商。这农工商三字几可概括所有何大人口中的税收途径,是也不是?”

何鉴张张嘴,点头道:“大致不差,宋大人这概括倒也准确。”

宋楠道:“如今我大明税收,农桑田丁之税占据多少份额,何大人可能说个大概?”

何鉴道:“约莫七成。”

宋楠点头道:“矿山盐茶之税几何?”

何鉴道:“约莫两成。”

宋楠道:“然则商业贸易税收也是占据了一成了,这便是问题所在了。”

费宏皱眉问道:“宋大人到底要说什么?”

宋楠道:“莫急,听我慢慢道来;我大明朝赋税倚仗的便是农桑税收,占据岁入七成,工商两业加起来尚不足其一半,而我大明朝可耕种田亩却并不多,产量也并不大,将众多劳力限制在田亩之上,所得也是甚为有限的。百尺杆头更进一步固然好,但所耗气力也是巨大的,与其如此,为何不从容易着手的工商二业上入手呢?”

杨廷和淡淡道:“宋大人,事实并非你想的那么简单,不是你想能入手便可入手的,工矿之事固然一本万利,但铁铜金银石碳火油盐井等天赐矿产却并非俯首皆是,那可不是随口说说便有的。”

宋楠道:“说的是,这些固然有资源的限制,譬如有一座大金矿就在脚底下,我们却看不见找不到也是枉然,但这些事大可做些尝试,未尝不必开垦有限的田亩来的更快。”

杨廷和道:“这还用你说,外廷有司无时无刻不在寻矿开矿,你这个建议有司早已在执行了,但结果却是未知。”

宋楠道:“那就好,尽力为之总好过不做,但这不是我要说的重点,我要说的乃是商业,有句话不知道诸位听说过没有,叫做‘无农不稳无商不富’。我大明朝开国一百多年,农桑之事已经自成规模,占据朝廷财税收入七成便是明证,而恰恰是最易实行的商业,却只占据我大明税收的一成,这不得不说是种遗憾。唐宋之期,国富民强,很大程度便是仰仗于商业发达。若我各地市集贸易繁荣,商贾行走大明各地,不仅会增加朝廷的大笔税收,更能带动各地变化。我今日的建议便是请朝廷大力鼓励闲散百姓从事商业,农桑产出不会改变,而经商税收会极大的提高,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殿上静悄悄无声,众人都在思索宋楠的话,考虑着宋楠描绘的这个前景。

就听杨廷和静静道:“我不否认宋大人的想法是好的,但却是恐怕是空想而已。谁不知鼓励商贾经营会给朝廷带来好处,从大明立国之初,太祖朝时便对商贾加以鼓励;前朝时,商贾地位低下,甚至商贾之后不可参与科举,为人所轻贱,但在我大明,却从未有这么多的限制。然而事实又如何?我大明朝商业依旧如此低迷,这不是朝廷不鼓励,我想大概是固有的士农工商的想法让百姓们不愿从商,毕竟商贾一心逐利,于本心之中会受人歧视,也没人愿意这么做。”

宋楠呵呵笑道:“杨大人是这么认为的么?我却不这么看。商家逐利本就是天职,商家不逐利,朝廷何处得税收?我只问,百姓们是愿意抱着为商不齿的想法饿死,还是愿意从商经营住高屋大宇吃饱穿暖生活逍遥呢?”

杨廷和皱眉道:“对某些人而言恐怕宁愿饿死也不愿从商,但对普通百姓而言,恐怕还是选择后者。”

“这就是了,百姓都是普通人,他们可不像诸位读过圣贤书的大人们这般的在乎什么身份的高低,他们只希望能吃饱穿暖一家子安稳的过日子罢了。况且就算是在座的诸位大人,又有几个愿意甘于清贫呢?所以不知百姓不愿经商,肯定是另有原因了。”

“但不知宋大人说的原因是什么?”杨廷和问道。

“以我一家之言,我觉得问题出自朝廷的户籍之策上。”宋楠正色道。I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