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143节初期改良

第143节初期改良

夏华打算建立公共卫生和环境卫生体系,在后世人看来,这是理所当然的事,但在此时却是非常具有创造性。在后世,讲卫生是幼儿园孩子都知道的常识,但在此时,民众却根本没有讲卫生的意识和习惯,别说中国人了,就连“文明优雅的西方绅士们”都有着令人恶心作呕的卫生黑历史。比如在以浪漫著称的法国,区区两百多年前,法国人拉屎后擦屁股用的工具居然是麻绳,上至国王下至老百姓都这样,拉屎后用麻绳在屁股沟里来回拉扯抽动摩擦几下就完事了,并且麻绳还是共用的。至于西方的城市,跟中国一样,满大街都是垃圾秽物污水,苍蝇横飞、臭气冲天,西方人清理垃圾的方式就是赶着一群猪到大街上吃掉那些垃圾,那些“垃圾清理猪”一边吃垃圾一边拉猪屎,清理过后,大街上垃圾是少了,但却遍地猪屎,最离谱的是,西方的医生们竟然长期认为“洗澡尤其用热水洗澡会伤害人体内部器官的功能,反之,如果长年累月不洗澡,身体表面就会产生‘纯天然的污垢’,可以帮助人体抵御疾病”,于是,西方人几乎从来不洗澡,更加不洗头。后世中国人看欧美剧和港剧时会发现一个细节:西方的、香港的法官们都会戴假发。这个看起来很酷的“礼仪习惯”其实来源于西方人不讲卫生的肮脏历史,由于长年累月不洗头,使得西方的贵族们满头疥疮,头发里虱子到处乱爬,为了遮丑,西方的贵族们便养成了戴假发的习惯,流传下来形成了西方法官们戴假发的传统。至于西方人吃饭,比后世印度人好不到哪里去,直接用手抓着吃,然后顺便在旁边人袖子上把嘴巴擦干净,一边吃一边往碟子里吐痰、用桌布擦鼻涕等,直到1750年,英国人才开始广泛地使用刀叉,带动整个西方逐渐地使用刀叉吃东西。――正因为西方人的卫生习惯如此之差,才导致黑死病等瘟疫一次又一次地在欧洲爆发,当然了,同期中国人跟西方人完全“半斤对八两”,都极度地不讲究卫生。

夏华想要让老百姓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肯定非常费时费事费力,更加费钱。

“万事没钱难啊!”夏华忍不住再次长长地感叹。

通过水路乘船、陆路坐车,夏华初步地巡视了一下他个人领地的沿江地区,一路作出“重要指导”一路撒银子。迫于各种客观条件还不够成熟、兜里银子还不够充分,夏华对他个人领地颁布了不少政策纲领,进行了初期改良,完全谈不上“改革”。如果说夏华的十府之地在清政府统治下已经沦为一个重病缠身、遍体肿瘤的病人,那么,夏华的初期改良只是停止继续伤害这个病人,让这个病人的病情停止恶化,同时开出了一些滋补品给予“温和的调理”,而不是对其直接大刀阔斧、雷厉风行地动大手术。夏华的初期改良主要集中在“军事、农业、教育”这三大项上,这三大项正是最紧急、最重要的,一要有强大的军队,二要让治下军民都能吃饱饭,三要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打好基础,至于其它的,只能先缓一缓了。即便如此,夏华的“十府之地”也在很短时间内就变得跟清政府统治区、太平天国其它地区大不一样了。

缺少专业人才、银子不够、受制于境外的清政府和境内的洪秀全的双重压力,这是夏华在眼下只能对他的十府领地进行初期改良而无法进行全面改革的三大原因。

夏华此次“东巡”,办得最让他自己感到有成就感的事情就是创建了慈善机构。在结结实实地掏出几百万两银子并且邀请、雇佣、聘用了大批人手后,夏华创办的“雪梅慈善总会”在上海正式成立。该机构是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第一个正式的慈善机构,比红十字会提前整整十一年。取名“雪梅”是因为夏华此时不太方便使用“中国”“中华”之类的字眼,所谓“雪梅”,夏华在背后是这样说的:“老子姓夏,洪秀全却偏偏给老子一个‘圣神雪’头衔,冬天才会下雪呢!这个世界很残酷,就像冷酷的冬天,不过,梅花却偏偏在冬天傲然开放,并且,梅花也是中国的代表花之一,又是‘四君子’之首又是‘岁寒三友’之首,象征着中国人‘顽强不屈、不畏艰难’的精神。我要救下很多很多的人,希望生在这个残酷世界里的他们能像生在冷酷冬天里的梅花一样,顽强不屈、不畏艰难,在恶劣的环境里仍然绽放出美好的年华。”

雪梅慈善总会的管理高层几乎都是外国人,这些外国人绝大多数是在华的传教士、修女。夏华知道,这些传教士、修女除了一些怀有二心的人外,基本上还是怀有慈善之心的,确实给中国做了很多好事,比如赈济救助、传播现代思想和科学、培养中国本土人才、创办医院、创办大学等等,非常适合在这件事上帮助他。此时的上海跟广州是中国“两大最开放的地方”,上海境内的外国人、传教士、修女数以万计,在受到夏华邀请时,传教士们、修女们给予了热烈的回应,对夏华的大爱之举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赞扬。特地从宁波赶到上海报名参加的美国传教士、著名汉学家、此时的在华外国人里首屈一指的“中国通”丁韪良这样赞叹夏华:

“这位年轻的中国王爷跟此时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完全不同,他个子很高,明显地超过普通中国人,甚至跟西方人一样高,体型中等而匀称,既不瘦弱也不肥胖,并且他五官端正、相貌温和,是一位十分典型的东方君子,除了身高、体型、长相,他与别的中国人的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他非常文明,虽然没有任何资料显示他在西方接受过高等的、现代的文明教育,但与他接触过的每一个外国人都认定他是一个‘长得像中国人的西方人’,据说他还会英语。在他的身上几乎看不到中国人普遍的缺点,他目光长远、思想开明,对西方的东西几乎来者不拒,没有任何的排斥,不像其他中国官员那样,要么傲慢自大,要么盲目无知,要么畏缩胆怯,实际上,他对西方、对世界的了解比很多西方人还要深入,与他交流时,不得不称赞他既风度翩翩又谈吐不俗,更难得可贵的是,即便在拥有很大权力后,他也没有像清政府的权贵或太平天国的权贵那样把权力用于个人的享乐,这简直就是凤毛麟角,他只有一位正妻夫人,在个人生活上几乎没有任何瑕疵,他从不铺张浪费,衣食住行都十分简朴,他极度地关心民众,特别是社会基层民众。在他实施的一系列刚强而有效的政策下,无数农民获得了田地,他又创办了全中国、全世界第一个慈善机构,救助那些被社会抛弃、被家庭遗弃的人,无数的人因为他而被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他虽然不是基督教徒,但他的所作所为与上帝教导我们的没有任何区别。”

丁韪良在见到夏华后,主动地要求给夏华进行洗礼,让他加入“正宗的基督教”,对此,夏华给予了婉言谢绝。

雪梅慈善总会需要大批专业的慈善行业人士,夏华暂时邀请在华的传教士、修女们担任,同时还需要数量更多的护工,夏华自然是拿出白花花的银子聘请本地人担任。实际上,工资一项倒不是最大比例的开销,传教士、修女们从事慈善不是为了钱,夏华不需要给他们开出太多工资,给基本生活费就可以了,至于本地人护工,一人一个月一二两银子就足以让他们欢天喜地了,毕竟在此时的中国,生活条件很低,生活开销不大,老百姓过日子只需要购买米面、粮油、布匹等生活必需品就行,更何况,眼下的中国已经进入乱世,人活得朝不保夕,全国不知道多少地方正在饿殍遍野、生灵涂炭,在夏华这里,生命安全无忧,有吃有住并且一个月还能拿一二两银子的报酬,确实非常优厚了,兵荒马乱时,稳定的工作也是很难找的。说到底,中国的老百姓因为最为吃苦耐劳,所以要求的条件一直都是非常低的。因此,雪梅慈善总会在招募护工时,成千上万人踊跃报名。夏华创办雪梅慈善总会的最大开销还是硬件,即房舍、粮食、被服、药品等物资供应。夏华创办公司,可以捞钱,那些公司都是盈利性的,他创办慈善总会则是往里面“赔钱”,毕竟慈善机构是非盈利的,还需要大笔资金进行维持。

“赔钱就赔钱呗!还有什么比人命更重要的呢?”夏华看得很开。

夏华在为国为民时向来挥金如土、毫不吝啬,因为他投进去的巨额资金,在他的领地里,十府六十四县同时成立了一百多家孤儿院――由于资金、人手、时间紧张以及客观条件所限,夏华命令优先成立孤儿院,优先救助孩子。孤儿院的房子不是问题,因为战争,很多人背井离乡或者逃之夭夭或者被抄家杀头了,无主房屋到处都是,稍微打扫修葺一下后就可以作为孤儿院使用了。光是在第一周,一百多家孤儿院就收纳了一万多名孤儿,这些孤儿年龄不一,有的是牙牙学语的婴儿,有的是蹒跚学步的幼儿,有的是已经懂事的孩童,要么是被遗弃的,要么是父母家人已经不在。数量之大,令人震撼,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的孤儿被源源不断地送进各孤儿院,日夜增加。夏华特地给各府县官府下达严厉命令,让各官府每天派出人手在其辖区内反复搜寻反复宣传,搜寻无家可归的孤儿再带进孤儿院,同时向民众宣传“你们家的孩子如果不想要,不管出自哪个原因,不要私下遗弃掉,要送到两千岁开设的孤儿院”。

夏华看了各家孤儿院提交的报告,在被收纳的孤儿里,因为父母亲人不在而沦为孤儿的,不算多,大部分孤儿都是被遗弃的,在那些被家庭遗弃的孤儿里,其它原因不占太大比例(夏华的十府之地是中国的富庶地区,并且已经不打仗了,局势稳定,没有饥荒灾难,民众完全养得起孩子),占最大比例的原因正是夏华最为深恶痛绝的“重男轻女”思想,一大半孤儿都是被遗弃的女婴。

“你们这些愚民!早晚会为你们的愚昧付出代价的!”夏华恨恨不已。

夏华目前只有一个孩子,即夏秀明,但自从他创办了那些孤儿院后,他一下子有了成千上万的“非亲生孩子”,并且一大半是“非亲生女儿”。由于孤儿们大部分没有姓名,就算有,也是不入流的“编号名字”,因此,雪梅慈善总会随即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惯例”:男孤儿取名时一律姓“夏”,女孤儿取名时一律姓“华”,“夏”和“华”正是夏华的姓和名。夏华得知此事后没有劝阻,他觉得这是应该的,那些孤儿们是被家庭遗弃的,既然如此,又何必还用那个冷酷无情的家庭的家族姓氏,用原先的姓氏对孤儿们而言,简直就是一种莫大耻辱,说白了:您的家族是如此地“高贵”,在我出生后都嫌弃我配不上您的家族,都想剥夺我的生命,既然如此,我怎么“配得上”您的家族姓氏?您又有什么脸面还让我用您的家族姓氏?

根据夏华的命令,雪梅慈善总会先覆盖夏华的十府领地,随即辐射向太平天国疆域全境,至于覆盖清政府统治区等全国其它地方,只能以后慢慢来。

当夏华在上海创办雪梅慈善总会时,他接到了南京的紧急命令:立刻返回南京。

“发生什么事了吗?”夏华心头感到不妙地询问前来传达命令的通讯兵。

“启禀两千岁,八千岁在南昌府城下受伤,天军西征战事受挫,六千岁在黄河南岸遭到清妖僧格林沁部的截杀反扑,损失严重,被迫后撤。天王和东王九千岁急召您返回天京共商军国大事。”通讯兵报告道。

“知道了,我即刻返回天京。”夏华点点头。

“喏!”通讯兵急匆匆地离去。

“看样子,萧朝贵和韦昌辉都打得不顺啊…”夏华摸摸下巴,“洪秀全和杨秀清该不会打算让老子去救火吧?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必须回南京了,但是,要不要带一个师呢?”

夏华最后还是只带着卫兵团返回了南京,既然西征和北伐都受到了严重挫败,洪秀全和杨秀清肯定不会在这个时候挑起内讧。

返回南京后,夏华先去了东王府,却见到杨秀清神色凝重,因此主动开口问道:“四哥,前线战况究竟如何了?”

杨秀清叹口气:“走吧,去见二哥三哥,一起说。”

两人随即赶到天王宫,洪秀全和冯云山已经在金龙殿上等着了。看到夏华回来,洪秀全露出喜出望外的神色:“华胞,你回来就好了!”他的言下之意隐隐地似乎夏华才能力挽狂澜,同时隐隐地有点不想依赖、不想指望杨秀清的意思。

“二哥、三哥、四哥,战事到底如何了?”夏华问道。

“清胞,你快给华胞说。”洪秀全看向杨秀清。

杨秀清用带着一丝不悦的语气讲述道:“先说西征,朝贵兄弟自六月下旬从天京出击后,起初颇为顺利,拿下了皖南的宣州府、池州府、徽州府等地,但在进军江西省时却陷入颓势,自七月中下旬始,朝贵兄弟猛攻南昌府城,攻至此时十月底,战事已经持续了整整三个多月、整整一百天,南昌府城却始终未能攻克,并且,担任攻城主力的天军第10师损失十分严重,全师伤亡将近七千人,虽然就地招兵补充已恢复至原先的近万人,但精干老兵已不足两千人,可以说,该师急需休整,短期内无法再战。在南昌府城战事第一百天时,朝贵兄弟悲愤羞愧恼怒交加,声称‘天军纵横驰骋、所向披靡,向来攻无不克,还从未有过哪座城池连攻百日都不能攻克,我西王一世英名,岂能沦丧在小小的南昌府城下’,因此,他情急之下,亲自带头冲锋,结果…被清妖火炮发射的炮子碎片击中腹部,幸得部下拼死救回,否则必定命丧当场。眼下,朝贵兄弟正在九江府城中养伤,经洋人医师诊治抢救,总算性命无碍,但需要静养起码半年方可康复痊愈。目前,西征军仍然被阻在南昌府城外,清妖各路援兵不断赶到。”

“五哥太冲动了!”夏华叹息一声,“胜败乃兵家常事!他何必如此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一战一役的胜败!最不理智的就是,他是堂堂的西王八千岁、西征军主帅,位高权重、身系泰山,岂能带头冲锋、亲身犯险、逞匹夫之勇?一旦有什么三长两短,岂不是大损我天军的军心士气?唉!”他摇头叹息不已,但他心里是这样想的:靠!萧朝贵,你丫的居然又玩起带头冲锋这一招了!历史上,你就是玩这一招而死在长沙城下的!如今,因为老子干涉历史,你没死在长沙城下,续命到了现在,但你还玩这一招的话,你丫的早晚会跟历史上一样挂掉!

“至于北伐…”杨秀清接着道,“昌辉兄弟自出徐州府城后,转战豫东,攻克归德府(商丘市)、开封府(开封市)等豫东重地,根据昌辉兄弟的报告,他打算在豫东一带横渡黄河,但是,由于罗大纲部在徐州府城设立水兵部队大本营和大运河运输中转站,一时间不能抵达豫东参战,他不得不在豫东招募渔民和工匠,组建水兵部队,打造战船等,不仅如此,昌辉兄弟还说,河南全省大旱,千里赤地、颗粒无收,北伐军严重缺粮,不得不四处征集,另外,清妖也在积极地反扑北伐军,清妖河南巡抚陆应谷组建了数万名精壮兵勇,联合清妖胜保部,不断地袭扰北伐军,与此同时,清妖僧格林沁、都兴阿、西凌阿等又率领精锐兵勇迎头阻截,或在黄河北岸设立防线,或横渡黄河与陆应谷部、胜保部等一起不断袭扰北伐军,使得北伐军一无水兵部队和战船,二缺乏粮食,三陷入腹背受敌。清妖援兵里以僧格林沁部最为耐战,该股清妖由健锐营、外火器营、两翼前锋营、八旗护军营、巡扑五营以及察哈尔各官兵还有哲里木、卓索图、昭乌达蒙古诸王劲旅组成,俱为清妖的京畿直隶精兵,以关外老满人为主,这些老满兵忠心耿耿、敢于死战,拼命保卫清妖二百余年的基业。昌辉兄弟说,清妖的老满兵的战斗力不逊于天军的老广西,十分难以对付。”

夏华思索了一下,问道:“六哥有无要求天军增派援兵?”

杨秀清道:“这倒没有。昌辉兄弟在报告里说,虽然困难重重,但他一定克服所有困难,完成北伐大业,并且,他知道天军眼下军力吃紧,既要保护天京又要进行西征还要驻守天国各地领土,所以,他会咬牙坚持,不需要增派援兵,只需要‘缓一缓’,先在豫东站稳脚跟,再横渡黄河、直捣黄龙。”

“六哥真是了不起啊!他真是不容易啊!”夏华感慨不已,但他心里是这样想的:我靠!韦昌辉,你少来了!前线哪有你说的这么危急,清军哪有你说的这么能打,你丫的就是为了找借口罢了!老子知道你的如意算盘,你呢,不情不愿地、身不由己地前去北伐,你内心里压根不想在这条送死的路上走到底,磨磨蹭蹭地到了皖北豫南后,正好,那里爆发捻军起义,你跟捻军勾搭在了一起,在皖豫两省交界处打出了一块自己的地盘,如此一来,你更加不想过黄河了,你说你“需要‘缓一缓’”,就是不想继续北上,在黄河南岸好好地经营你的地盘、壮大你的实力、扩大你的势力;你说你不要增派援兵,真实用意哪有你嘴上说的那么“大义凛然、可歌可泣”,你只是不想杨秀清或别人的军队到你的地盘里而已。至于北伐,谁爱去谁去!

“清胞、华胞,你们觉得天军接下来应该如何调遣部署?”洪秀全开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