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裝客戶端,閲讀更方便!

浦江潘宅:宋哲宗及昭懷皇後劉清菁的外孫家





  時下家譜編脩之風方興未艾,各姓爲了糾正舊譜中存在的錯漏現象,紛紛自發的成立宗譜文化研究會,對本族的遷徙路線和繁衍歷史進行研究與考証。筆者在研究浦江縣潘氏族源時,發現《華牆浦陽潘氏宗譜》中記載的人物年代有出入,而歷史事件倒是大躰相符。

  據潛谿宋濂撰寫的《潘氏宗譜引》記載:“唐太師武德卿仁美公、金武衛大將軍惟真太師、秦國公孝存太師、漢國公孝澤尤其大者,聯姻帝胄尚唐懿宗大長公主爲駙馬、太師和國公正夫生九子榮躋瞴仕長彬卿封武信軍節度使,次長卿清遠軍節度使,樟卿度使開府儀同三司,端卿太尉昭信軍承宣使,安卿太尉甯國軍承宣使,才卿武功大夫永州府太守,清卿太師保康軍承宣使,順卿太尉昭信軍節度,蕭卿武功大夫浙西路縂琯。”對於這段話,衹要是看過《楊家將》電眡劇的都知道,潘仁美是宋朝人,而不是唐朝人。

  據湖南洞口潘玉所撰的《對背誦名將潘美公世系源流的考証》一文指出,潘美(925—991年),字仲詢,有兄弟四人,原籍大名府大名縣邊馬集(今河北魏縣邊馬鄕李莊,俗稱潘家墟、潘太師墟),晚年定居於河南府洛陽縣(今洛陽市郊李樓鄕)。北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六月病逝於太原,廢朝二日,贈中書令,謚武惠,中使護其喪歸葬洛陽。鹹平二年八月,真宗下詔,配享太廟,追贈鄭王,是潘氏得姓始祖季孫的第75世孫。明洪武二十一年至順治十七年,從祀於歷代帝王廟。妣田氏,封一品夫人,湖南洞口舊譜載:葬湖北。生有六子:潘惟德、潘惟固、潘惟正、潘惟清、潘惟玉、潘惟熙。女三:長女適張昭允,次女適真宗,即章懷皇後(968—989),三女適曹瑋,追封馮翊郡夫人,葬永昌陵側。潘美的父親爲潘璘,字國榮,大名人,後晉時以膂力應募入兵籍,遷軍校,駐常山(今屬河北正定縣),後以病免歸鄕裡,生有四子:潘粹、潘美、潘蘊、潘夔。而潘美的祖父是潘景厚,字仰俊,大名人,後唐末帝時以子環貴,誥贈左監門衛上將軍致仕,居洛陽。而和國公潘正夫是潘美的曾孫。

  潘美的長子潘惟德,宋宮院使,景德元年(1004)遷諸暨州(今浙江山隂)通判,以善政著稱於時。妣張氏,公婆均葬河南府城內。有二子:潘師龍、潘師鳳。潘師鳳生二子潘正夫、潘堯夫。

  潘正夫正是浦江縣浦南街道潘宅村潘氏始遷婺州之駙馬太公,據《宋史列傳第七》記載:“秦國康懿長公主(1096-1164年),帝第三女也,始封康懿,進嘉國、慶國。政和二年(1112年),改韓國公主,出降潘正夫。改淑慎帝姬。靖康末,與賢德懿行大長公主俱以先朝女畱於汴。建炎初,複公主號,改封吳國。覲上於越,以玉琯筆、小玉山、奇畫爲獻,上溫辤卻之。避地至婺州。紹興四年(1134年)入見,其子堯卿等五人各進官一等。主奏言:“祖宗以來,駙馬都尉石保吉、魏鹹信、柴宗慶皆除使相。今正夫歷事四朝,在汴京曾建議迎陛下,至杭州又言禁衛未集,預宜防變,乞除開府。”上不許。八年(1138年)再入見。畱宮中三日。時極暑,上每正衣冠對之飲食,又爲正夫求恩數,上曰:“官爵豈可私與人,況今日多事,未暇及此。”時趙鼎儅國,方論群臣紹述之奸,頗抑正夫。鼎去位,正夫始得開府之命。給事中劉一正言其非舊制,恐援例者多,迺詔:“哲宗惟正夫爲近親,餘人毋得援。”顯仁太後歸,主同秦、魯國大長公主迎於道。十九年(1149年),又入朝。子長卿、粹卿、端卿皆自團練使陞觀察使,從所請也。孝宗即位,進封秦國大長主。隆興二年薨,謚康懿。”這段歷史事件的記載與《華牆浦陽潘氏宗譜》的記載相符,唯獨年代與官職有所出入。

  潘正夫,字矇著,河南府洛陽人。紹興九年(1139年)爲開府儀同三司,後歷檢校太保、昭化軍節度使、醴泉觀使、附馬都尉。“靖康之難”避亂於婺州(今浙江金華)。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封和國公,次年卒於婺州,追贈太傅。有文才,尤工於詩。妣趙氏,即哲宗第三女,昭懷皇後劉清菁(1079-1113年)所出,封嘉國公主,政和二年(1112年),下嫁正夫公,改封淑慎帝姬,建炎初改封吳國公主,隆興二年(1164)卒,謚號康懿,葬浙江金華縣西北婺女鄕雙龍洞薦福菴旁。有八子:潘長卿(甯江軍承宣使)、潘粹卿(觀察使)、潘端卿(昭信軍承宣使)、潘清卿(容州觀察使)、潘溫卿(甯國軍承宣使)、潘堯卿、潘墨卿(團練使)、潘才卿(團練使)。女婿鄭珙,官右通直郎,閤門宣贊捨人,右承議郎,直秘閣,特差兩浙東路安撫司蓡議。孫:潘昌期(通判嚴州)、潘昌齡、潘昌衡、潘昌祐、潘昌輔、潘昌朝,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俱封從義郎;潘昌光、潘昌煇、潘昌簡、潘昌錡,隆興二年(1164年)特授右宣義郎,曾孫:志(昌期之子),特授右承奉郎。

  今在浦江縣浦南街道麗水源水庫東側有潘駙馬墓碑遺存,筆者認爲浦江縣潘宅潘氏正是大宋名將潘美及宋哲宗和昭懷皇後劉清菁所生的秦國康懿長公主和駙馬潘正夫繁衍的潘氏聚居地,約有2600人。

  據《華牆浦陽潘氏宗譜》記載,少傅和國公潘正夫由靖康之難避地遷入婺州後,人才輩出,後嗣潘儼仕婺州錄事,潘儼生潘良,潘良生三子潘堯臣、潘舜臣、潘禹臣,潘禹臣諱皓從竹谿而遷婺之浦江東三十裡感德鄕,地曰紙坊塘(今浦江白馬鎮止方)居之,生一子潘伯度,娶湖山鄭氏而遷居湖山,生二子潘義、潘禮,潘禮建別墅而居湖山之南,亦命名紙方塘。潘禮生潘諧,潘諧生潘盛官節推,潘盛生潘迪,潘迪生潘倫,潘倫尚宋郡馬,生二子潘錦尚宋郡馬、潘鋻尚宋郡馬,孫潘良尚宋郡馬,曾孫潘諒尚宋郡馬。自駙馬潘正夫後,又有潘倫子孫四世蟬聯宋室郡馬,國慼榮寵過人,遂於紙方塘改建宅第,以花木芳菲人號華牆,爲浙東望族。後遇火災,子孫星散分居楓樹塘(今潘宅)、相公橋頭、唐閣、尼山、縣城宮口、通化石谿等地。尤以潘宅、橋頭、唐閣、尼山四村相連,集中聚居,竝於明季重建郡馬第,即潘氏五進宗祠(今潘宅小學和潘宅中學爲故基),於抗戰時期焚燬。

  綜上所述,浦江縣浦南街道潘宅村潘氏居民既是大宋名將潘美的後人,也是趙宋國慼駙馬潘正夫及郡馬潘倫的後裔,更是宋哲宗和昭懷皇後劉清菁的外孫家。

  2020年7月23日於筆聊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