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19节(1 / 2)





  对于每一种情绪的表达,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其实都有一定的难度。

  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能正常地表达情绪表达,比如说喜怒哀乐,一切的发生都十分的自然和流畅。

  但是当一个人想要刻意表现出某一种情绪,就会变得很特别困难,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假笑、假哭被拆穿的情况。

  不信的话,可以自己对着镜子尝试大哭或者大笑,看看是否有违和感。

  对于表现派的演员来说,演技就是掌握、学习每一种情绪的身体反应,在需要的时候有意识控制自己的身体表现出来。

  按理说对于一名新人演员,让他进入角色,从角色的性格、经历做出相应的反应是最常见的引导方式。可这同样也不适用于谢北杨。

  这和《古宅》的剧本有关。《古宅》中的人物只有性格特点,没人剧情带来的行为发展,就算想带入角色,根据角色去进行一举一动也几乎没有可能。

  秦砚只能另辟蹊径,让谢北杨去还原某一种具体的情绪。

  秦砚亲只需要告诉谢北杨表演某种生活场景下的反应,只要谢北杨自己曾经拥有过类似的情绪,他就能轻松重现。

  难怪之前问到谢北杨学习进度的时候,奚芊芊的表情会那么的古怪。

  不仅仅是对于情绪的敏感性,同时也具有强大的记忆力才能做到这一点。谢北杨的确是个天才。

  现在秦砚看谢北杨的眼光就有一点点变化了,以前他只是觉得谢北杨的脸太具有塑造性了,但现在看来谢北杨在演戏方面真的独具天分。

  或许以后可以好好的培养一下他,如果谢北杨真的对电影感兴趣的话。秦砚默默心想。

  其实这也是演员常用的技巧之一,比如很多演员在演哭戏的时候,他们会回想自己的悲惨经历,从而展露出痛苦的表情、迅速落泪。

  不过秦砚和谢北杨的配合更加默契。秦砚能够创设一个更加具体的情景,比如秦砚会说“你第一次登上长城,眺望山脉”,而不是简单的“高兴”。

  这让谢北杨的情绪模仿更加的精准,贴合《古宅》的要求。

  当然这也不代表谢北杨就没有任何的缺点,其实他身上有很多很多新人表演者的通病。

  比如说对于镜头感的把握度不够,不知道什么样的角度能够让自己五官更上镜,什么光线更柔和。

  又比如对于镜头过于在意。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有镜头的存在就会虐略显紧张,偶尔还会不自觉望向镜头。

  之前有一幕李子安和朱雨菲对话的时候,李子安有好几次偷撇dv镜头的动作。

  在正常的电影表演之中绝对是大忌,这样一个动作就可以让人立刻感觉到角色其实是在表演,让观众与角色之间的联系瞬间切断。

  新人演员,总是会下意识的去想自己在镜头面前会有什么样的表现、自己是否超过镜头的边框、自己的表情情绪是否到位……

  但这一点同样被《古宅》的拍摄模式巧妙化解。

  虽然说dv是一种家用日常的摄像仪,但是实际上在使用的过程中,人也会去下意识的追逐镜头。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dv拍摄作品,人都是在对着镜头说话。在观看dv摄像作品的时候,观众会有一种“画面中的人是一直盯着镜头”的感觉。

  因为日常使用dv记录生活的时候,每个人都是在对着镜头说话,这才是一个人真实的反应。如果完全忽略dv镜头,那才是违和之处。

  这些在胶片电影中绝对不能容忍的低级错误,会让观众感叹“哦,原来他们真的是在用dv记录自己的生活”。

  谢北杨作为演员,尚且青涩。不过在《古宅》中,秦砚不用再刻意去纠正谢北杨,甚至反过来把这一劣势变成了优势。

  虽然第一幕戏一次完成,但这并不意味着《古宅》接下来不要以为拍摄工作就很简单。

  秦砚他们面临的最大困难他们是学生,平时白天还得上课,没有办法向专业剧组一样驻扎在片场,连续不断的拍摄。

  拍电影本来就讲究情绪的投入与连贯性。拍两天、休息五天,哪怕是秦砚也没有办法保证电影的连贯性。但偏偏他们最集中、最空闲的时间也就只有周末。

  所以秦砚要求每天上完课之后,只要没有别的事情,所有人来到四合院进行拍摄,而且还要在四合院内过夜,第二天再回去上课,让众人一直保持一种工作的状态。

  虽然秦砚负责了所有的打车费用,四合院也能满足日常起居,但依然是一件折磨人的事情。

  这四合院可没有暖气,长时间没人住,还得自己烧炕。虽然谢北杨和刘正文都是北方人,但他们还真不会这项技能,只能四个男生摸索着解锁。

  洗漱、吃饭同样也很麻烦。四合院的水管改造差强人意,经常出现水管冻结的情况。

  奚芊芊还得一个人睡一个屋。哪怕是奚芊芊这么强大的心脏,依然会觉害怕到彻夜失眠。

  可是没有一个人抱怨,因为没人把拍电影当做游戏。

  还好《古宅》的故事限定在四合院内,基本没有外景拍摄,不需要到处奔波,减少了很多工作量。

  在秦砚做前期准备的时候,他就已经把每一幕都绘制了分镜图。每一张分镜图上都有角色所处的位置、光源方向、背后大概布景等。

  分镜图很常见,但很少有导演会像秦砚这样详细,并且每一幕都绘制。

  首先,画图太耗精力,哪怕分镜图只是潦草绘制,每一页分至少也需要十多分钟。这本上百页的分镜图,花了他数十个小时。

  其次分镜图只是可遇不可求的理想情况。一旦开始拍摄,会出现很多未曾预料的变化。

  比如说明明想要拍摄晴朗天空的强光画面,但是由于天气问题,整个光线不足,又要立刻进行修改。

  还好《古宅》可以极大的避免这些问题,因为绝大部分的戏份全部发生在四合院中。

  秦砚之前创作剧本和分镜图那半个月,一个人住在四合院中内,从早到晚、风雨不断。他已经对四合院的每一处布景、每一处光线反射都已经了然于胸。

  也就是这种了解,才让秦砚能够完成《古宅》的分镜。

  秦砚这种完美主义,很多人都没有办法接受和理解。也难怪曾经和秦砚合作过的演员、工作者会偷偷给秦砚取一个外号“片场的独裁者”。

  以往秦砚绘制出详细的分镜图也没有办法得到很好的执行,这和以往的电影场面宏大有关,也和缺乏得力助手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