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四百八十六章 隐形导弹技术!这会是个漫长的过程?(2 / 2)

“这是一个很可怕的结论。”

“但是,我们必须接受这个现实,如果他们用这样的导弹,我们没有任何办法进行防御。”

当即有人就问道,“会不会是空舰-2发射的导弹?开启隐形护罩的空舰-2,我们也检测不到。”

“不会。”

罗德里格斯摇头,“我们也讨论过这种可能,但只要导弹被发射出来,不管速度再惊人,我们也一定能够检测到。”

“这种隐形能力一定是存在于导弹本身……”

“只是,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技术。”

最后一句说的有些郁闷。

对方发射了一枚无法被雷达检测到的导弹,爆炸地点距离他们最先进的雷达船只有不到12海里。

他们只能眼睁睁看着导弹爆炸,连一点儿信息都检测不到,而且还不知道对方用的什么技术。

这实在让人太绝望了。

……

指挥中心。

当收到1173型雷达舰船的消息,他们就知道实验取得了成功,指挥中心内顿时一片欢呼。

现在进行的导弹试射实验,主核心并不是导弹本身,而是导弹外层的棕金涂层。

棕金具有吸收电磁波的性质,是天然的‘隐形材料’,涂抹在导弹外层就能让导弹具有隐形能力。

导弹外层也不是只有棕金涂层,最外层还有一层‘防护材料’,目的是减弱棕金的能量辐射,同时也能让导弹回归正常颜色,而不是棕金显露出的‘深棕色’。

这次实验有两个目的。

一个就是实验棕金的隐形性能,另一个目的,就是震慑阿迈瑞肯军方,让他们知道己方有直接突破防御的隐形导弹技术。

两个目的基本都达到了。

隐形导弹技术,实在是太具有威慑力了,能制造出隐形的常规导弹,自然也能制造出其他类型的隐形导弹。

如果把常规导弹换成中远程导弹,甚至洲际导弹,到时候,会怎么样呢?

对方的雷达系统检测不到,再加上导弹性能超高,想要拦截自然是不可能的事情,换句话说,己方的导弹不能拦截,想击中什么目标就能击中什么目标。

这样的导弹威慑力太强了。

在拥有了隐形导弹技术以后,己方的常规武器作战能力,已经超越了阿迈瑞肯,后者用于威慑的高端航母,在隐形导弹、空舰-2等武器面前,就只是漂浮在海面上的靶子而已。

这种情况下,阿迈瑞肯再去宣扬什么军事威慑,或者是联合其他国家进行演习,就显得有些可笑了。

显然。

阿迈瑞肯也很清楚这一点。

在没有搞清楚‘隐形导弹技术’之前,他们完全没心情再进行什么联合演习,之前他们的军方代表,还可以宣称有信心打赢局部战-争。

现在……

他们觉得打起来是必败的,即便是派出航-母编队参战,结果也不会有任何改变。

……

通过一次导弹试射实验,军方尝到了高端技术的好处。

他们只是使用了一种非常先进的材料,就能够让导弹技术取得质的突破,隐形导弹技术让对手雷达全部失灵,导弹部队的打击能力,可以说取得了‘跨次元’的突破。

在实验结束之后,军方马上关注起了沉会明团队的研究。

棕金,让导弹、飞行器以及其他武器,直接拥有隐形能力,可以说是‘让对手看不到的技术’;沉会明团队的研究,则是‘看到一切对手的技术’。

两者结合在一起,足以立于不败之地。

王浩没有时间关注沉会明的研究,他已经身在核聚变工程项目基地,并在汤建军等人的带领下参观起来。

他还是第一次来项目基地。

项目基地的面积非常大,靠着湖泊的平地上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中心位置则有一个很大的圆形凹陷。

那是主设备选定的位置。

王浩跟着汤建军一起来到圆形凹陷的边缘,注意到附近不是泥土,而是铺满了厚实的特殊材料。

汤建军介绍道,“地面上是抗高温、辐射材料,地下修建了五层,周围还有厚实的钢筋结构,就是为了安全考虑。”

“装置是在地下的。”

“我们仔细讨论过,地下四十米左右是适合的位置,即便是有什么意外发生,爆炸也不会波及太广。”

“地下也有很多好处,设备不会受到天气的影响。”

汤建军连续说了一大堆,带着王浩下了地下二层,看到了空旷的中心位置,继续介绍起来,“这个银色的边缘就是湮灭力场薄层的位置,抗压材料已经运过来了,等中心装配好,就会装抗压材料。”

“中心位置,我们还在研究。”

“接下来的一、两个月时间,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中心的主装置……”

他说着叹气道,“设计实在是太复杂了。设计虽然没什么问题,但是真牵扯到制造,或多或少会存在差异。”

“等中心位置建造好,就开始核聚变点火实验,到时候,也不知道会遇到多少问题……”

他苦笑一声,“也不知道,我还能不能坚持到装置完善。”

“应该没问题吧?”王浩跟着说道,“汤院士,您今年才64吧?坚持个一两年,没有问题。”

“一、两年?”

汤建军苦笑道,“一、两年,怎么可能呢?像是这种研究,十年八年能够完善就已经很快了。”

“我觉得,就只是主装置的核聚变点火、维持反应,最少也需要五年以上时间才能完善。”

“结合其他部分,研究能量实际转化电能……”

“再用五年?”

他说着摇头道,“我现在身体是不行了,担任这个负责人,能坚持两年、三年就不错了,估计再长也坚持不了。”

王浩认可点头。

汤建军的年纪已经大了,担任副总设计师、工程项目负责人,对于他来说确实有很大的压力。

但他对于研发时间是不认可的,“不用担心,汤院士,我相信这个研究不用那么长时间。”

“主装置点火实验、反应维持实验,做几次就可以了。”

“一年,足够。”

“这还要看建造速度。”

汤建军看向王浩,抿嘴摇头,“不可能的。王院士,你是没做过这种工程项目,别说是核聚变了,我带队做托卡马克装置,后续也进行了三年才能让装置稳定。”

“中途遇到什么问题,进行一个小修改,都要等很长时间。”

“核聚变装置就更麻烦了。”

“如果中心出现什么问题,再拆解装置、找问题、修正……这会是个漫长的过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