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425节 远东烽烟(4)(2 / 2)

“哦?”蒋介石心头一动、眼神一闪。

杨杰侃侃而谈:“外蒙古,一直是我国领土!我国政府从未承认外蒙古那些分裂分子的所谓独立,但是,苏联却恶意地煽动、唆使、援助、支持、扶植外蒙古分裂分子的‘独立’,既然我国领土上有分裂分子闹独立,我**队出师平乱,岂不是出师有名?一下子就让我国占据道义上的制高点,让苏联人哑巴吃黄连!眼下,收复外蒙古,恰恰是我国的天赐良机啊!第一,打外蒙古,我国出师有名,苏联人有苦难言;第二,远东苏军正在跟日本人缠斗死战,兵力捉襟见肘,无法两线作战;第三,打外蒙古,我**队虽然没有正式跟日本人并肩作战,但却间接且有力地援助了东北战场上的日军,从而向日本人和德国人证明了我们对联盟条约的诚意,可谓一举三得!”

徐永昌称赞道:“好一招‘围魏救赵’!”

何应钦、陈诚、白崇禧都陷入沉思,随后纷纷点头。

蒋介石思索了一下:“出兵外蒙古,怕是跟苏军无法避免冲突的,**有能力对苏军作战吗?当初的‘中东路战事’你们也知道结果的。”蒋介石说的是发生1929年秋冬的“中东路战事”,张学良的东北军曾与苏联远东军队作战,结果一败涂地,苏军死143人,失踪4人,受伤665人,东北军足足伤亡2000多人并且被俘7000多人,败得可以说是惨不忍睹。

“怎么没有?”杨杰正气凛然,“苏联红军算什么?在诺门坎战场上,日军一个师团对抗二十多万苏军都能全身而退,日本人做得到,我们为何做不到?更何况,战场是在远东,苏联的核心是在万里之外的东欧,军械、物资、人员都输送困难,不亚于**跑到青藏高原打仗去,后勤十分吃紧吃力,无法维持长时间的大规模的作战。”

徐永昌道:“我看,我们现在不需要出手,可以坐山观虎斗,一来等着日军苏军打得两败俱伤、筋疲力尽,才是**出兵的最佳时机,二来可以按兵不动、静观其变,万一战局发生太大的变动,我方也能从容不迫地因地制宜、见招拆招。”

何应钦道:“可我们已经跟日本人签署了联盟条约,故意按兵不动,未免太明显了吧?日本人会在德国人那边以此为把柄借口攻讦我们的。”

“那就出枪出钱不出人。”蒋纬国开口道,“世界上最难找的是钱,最好找的是借口。我们可以援助日本人一批军火、一笔资金,同时声称‘中国国力衰微,中**队还在准备中,一时半会无法出兵,所以暂时不能跟日军并肩作战,但为表达诚意,我们给日本人提供军火和资金’,同时,我们的按兵不动,也会让苏联人以为我们在动心、在犹豫不决,把握得好,我们还可以敲斯大林一笔。”

不得不说,蒋纬国此时已经很有政治头脑了。

“好主意!”杨杰称赞道,“这样的话,我国就完全占据主动权了!”

徐永昌也越想越兴奋:“我们不但可以敲苏联人的竹杠,还能敲日本人的竹杠!此战,我方说不定还能再跟日本人要回一二个市或一个省的沦陷区!日苏打得越惨,我们越有利!”

几位**巨头的意见已经开始一边倒,都不支持蒋介石的原版方案,倾向于“间接地援助日本,趁机收复外蒙古”。

“健生,你的看法呢?”蒋介石主动点名一直没有开口的白崇禧。

白崇禧之所以一直没说话,并非他反应迟钝或还像以前那样出工不出力,而是他确实还处于震惊中,他不知道,他甩手走人的这段时间内,国府居然做出了这么多堪称惊世骇俗的重大决定,让刚刚知道这些国家机密的他有点“消化不良”。滤清思绪后,白崇禧稳了稳心神,开口道:“委员长、诸位,耿光(杨杰)的方案确实是最有利于我国的,但还存在着三个问题需要解决。第一,虽然我们还不是太清楚苏联当局发动此战的真实用意,但基本上已经猜测得**不离十,如果,苏联当局最终偷鸡不成蚀把米甚至满盘皆输,接下来,苏联当局会如何?斯大林不是傻子,他看出得我们出兵外蒙古的本质就是拒绝苏联、联合日报。”

几位**巨头纷纷思索。蒋纬国第一个反应过来:“如果那样,斯大林必定狂怒不已,他会怎么办呢?无非三种可能。第一,调动更多大军展开反扑,与我国以及日本人全面开战;第二,忍气吞声,默认败局;第三,调动更多部队展开反扑,专门打我们,或专门打日本人。”

“一三种可能的概率都不高,或者说对我们的威胁都不大。”杨杰顺着蒋纬国的思路进行分析,“第一,苏联无能力对中日同时开战,特别是在远距苏联核心东欧的远东;第三,中日经过这次的‘合作’,已经向彼此证明了‘诚意’,德国也会对中日此次合作深感满意,德中日三国的联盟关系会得到升华和巩固,苏联人难以专门打我们或专门打日本人,打一方就等于打两方,更何况,还有德国人在欧洲那边策应我们。我认为,希特勒元首必须找机会,在欧洲那边‘搞点事’,让斯大林分身乏术、疲于奔命、顾此失彼,不得不对我们进行媾和,缓解远东的危机。”

蒋介石微微点头。

“第二个问题。”白崇禧继续分析道,“此战后,东北地区的日军不可避免地会实力大减,到时候,我军是够可以坐收渔利?打完苏联人再打日本人,从而彻底收复东北三省?”

“这一点怕是不行。”何应钦反对道,“这还是背弃联盟条约的行为。”

“那么,第三个问题就来了。”白崇禧说道,“日本人现在毕竟还霸占我们大片国土,大部分国人都极度仇恨日本人,我们却反帮着日本人打‘帮助我们赶走日本人、收复沦陷区’的苏联人,国内舆论会怎么样?到时候,我们有机会趁着日本人元气大伤的机会收复东北却又按兵不动,国内舆论又会怎么样?”他分析得鞭辟入里,堪称入木三分、一针见血。

这个问题让包括蒋介石在内的现场所有人都陷入思索。

“舆论,可以引导嘛!”何应钦说道,“不管怎么说,实质性的利益才是根本。此战,我们可以收复外蒙古,就足以应付国内的悠悠众口了。”

“搞得好的话...”陈诚补充道,“还能再跟日本人要回一二个市或一个省,甚至还可以顺便把新疆也收复了!到时候,国内舆论再怎么沸腾,也会平息的。”

蒋介石凝神思索,心头的天平已经在慢慢地倒向将领们的方案。

蒋纬国看到蒋介石的表情,心里如释重负,他微笑着对身边的杨杰道:“我已经迫不及待了。”

杨杰笑道:“我也等不及打这场对我国稳赚不赔的战事了。”